自2011年年底麦博公布HC2D净听技术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关注相关产品的研发进度,但每月询问得到的答复都是产品尚在调整设计。现在,基于HC2D净听技术的首款产品FC50终于走出实验室来到MC评测室。究竟这款“慢工出细活儿”的产品能否给我们带来足够的惊喜呢?
回顾多媒体音箱的发展历程,从初的2.0到X.1音箱,多媒体音箱虽然在外观上有了更多变化,也增加了诸如收音、读卡、屏显、USB、闹钟等功能;在音源上也与新多媒体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相融合,但从音箱本质的音质角度来讲,多媒体音箱在“发声方式”上并没有革新性的进步。
从多媒体音箱的设计理念来说,目前的产品基本都是由传统Hi-Fi音箱或专业监听音箱变形而来。即减小音箱体积、缩小扬声器尺寸、降低功率和缩短聆听距离。应该说这些多媒体音箱只是对传统的原型音箱做了一些物理上的变化,以应对多媒体电脑这种使用环境和方式上的变化。而并没有考虑到聆听的声学环境和声场特性的改变,以及箱体发声机理对近距离聆听产生的影响。
所以由传统Hi-Fi音箱或专业监听音箱变形而来的普通多媒体音箱很难在近场聆听环境下对音质有所突破。
从行业角度来看,多媒体音箱的研发制造实力分化,各品牌更热衷于功能应用层面和外观差异上的研发投入,较少做这类产品的深化系统研究,是音箱产品核心技术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从制造上来说,多媒体音箱制造门槛较低,容易被抄袭、仿造等山寨行为所破坏,导致整体行业发展停顿,陷入一种无序的竞争当中。多数音频品牌也不愿意耗时耗力地对电声设计技术、系统设计技术投入过多,因为人的听感带有主观性,音质的提升并非每只耳朵都有感知,但这方面研发对企业的技术实力有相当高的要求,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企业商业收益可能并不匹配。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音频产品走着外观形态或功能应用的创新路线,但音质的提升却没有齐头并进。这时候,必须有适合近场聆听的新设计理念来引导多媒体音箱的技术革新。只有让多媒体音箱真正适合近场聆听,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多媒体音箱的音质。
过去聆听者使用Hi-Fi音箱或监听音箱时,听音环境的空间以及自身与音箱的距离较大,所以听到的声音包含了扬声器纸盆振动传播的直达声和其振动引起周围物体产生的二次反射声。而电脑多媒体音箱或个人音响则与此不同,聆听距离通常只有约0.5米,而聆听者所听到的就主要是由扬声器发出的直达声。即适合于混合声场的Hi-Fi音箱或监听音箱用于多媒体电脑这样的近声场声学环境存在一定问题。
除了有倒相孔与外部相通,传统音箱内部其实是一个并不“开敞”的空间,扬声器工作时背部发出的声音会被限制在这个空间内,终由箱体内壁多次反射并经过箱内空气的摩擦自然衰减而消失。但在多次反射的过程中,声音会反复作用在扬声器的背部振膜上,并影响振膜的正常发声。因此聆听者终获得的,是由声调制现象所影响过的声音。
每个音箱成型后都有固定的形状和尺寸,并都会产生一定的驻波,不同的只是驻波的频率和强弱不同。需知,驻波信号的衰减非常慢,因此它会对扬声器振膜的振动产生影响,并且驻波会通过音箱壁传到聆听者的耳朵,使原汁原味的音乐被动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声音。为关键的是,驻波会使得音箱产生杂音。虽然设计师可以用改变音箱的形状结构和增加箱壁厚度等方法,但都只能降低驻波的影响,并不能彻底消除它。
由于每只音箱都近似于一个封闭的空间,那么在这个空间内的空气就相当于一个弹簧。而扬声器的振膜就连接在这个弹簧上,所以振膜的振动并非自然状态,始终有一个弹簧在影响它。而这个弹簧的顺性C并不是一个常数,不遵守胡克定律。当这个弹簧被拉长(压缩)不同的位移时,它的顺性C是不一样的。乐曲中总会包含高中低等各种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而这个弹簧对低音中音高音等各种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使得我们听到的音乐不真实。
众所周知,音箱采用倒相结构是为了对低频进行提升。理论上,在被提升的频率点F0,只要有一点触发信号都会得到谐振(提升)。但现实的问题在于箱体内部和倒相管都存在一定的风阻,使得触发能量会有一个阈值,这个阈值不可能为零,而是需要一个触发的初始能量,即小音量时低频得不到提升。加之人耳的等响度问题,低频不好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传统音箱多采用“倒相”结构对低频进行提升。在音量稍大时,由于低频被倒相结构进行了提升,此时的低频会传得较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有还没有聆听到由中高音构成的音乐旋律,便会先感知到音乐的节奏(如低频的鼓点)。但在多媒体音频环境里,我们并不希望干扰到他人,而只要自己在聆听环境中能感受到就足矣。可惜现在传统的多媒体音箱基本上做不到这一点。